兒童青少年身心門診
兒童青少年身心科常見問題(Q&A)
1。 什麼時候應該帶孩子去看身心科?
當孩子長期出現情緒低落、焦慮、脾氣暴躁、學習困難、社交退縮、行為改變(如作息混亂、自我傷害、拒學等)或抱怨長期身體不適(如頭痛、腹痛)但檢查無異常時,建議諮詢身心科醫師。
2。 孩子看身心科,會被貼上「有精神病」的標籤嗎?
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同樣重要,就診不代表孩子有「精神病」,而是尋求專業幫助來改善情緒與行為問題。早期介入有助於孩子健康成長,減少未來困擾。
3。 孩子去看身心科,家長也需要一起參與嗎?
通常需要。家長的理解與支持對孩子的心理治療至關重要。初診時醫師可能會先與家長討論,之後再與孩子單獨對談,或安排親子共同治療,幫助家庭找到更好的相處與溝通方式。
4。青少年是否可以自行就醫而不需家長陪同?
根據《民法》規定:
-
未滿18歲者為「未成年人」,原則上需要 法定代理人(通常是家長)同意與陪同 才能就醫或進行醫療處置。
若青少年有隱私顧慮、心理困擾或想自行就醫,建議:
先由家長協助簽署「通用就醫同意書」
- 或由學校輔導室 協助安排初步轉介
4。如果孩子不願意就診該怎麼辦?
可嘗試與孩子溝通,讓他們知道就診是為了幫助他們感覺更好,而非批評或懲罰。家長可提供選擇,如諮詢心理師或醫師,減少孩子的抗拒感。若孩子仍排斥,可由家長先諮詢醫師,尋求合適的應對方式。預約家長諮詢門診
5。ADHD(注意力不足過動症)的孩子需要服藥嗎?
不一定。ADHD的治療方式包括行為治療、環境調整、親職教育及藥物治療。若症狀嚴重影響學習與生活,藥物可能是有效的輔助工具,但是否需要服藥應與醫師討論,並視孩子的個別情況而定。
6。兒童青少年會被強迫服用精神科藥物嗎?
不會。醫師會根據孩子的狀況提供適合的治療方案,藥物僅是其中一種選擇。許多問題可透過心理治療、行為訓練或家庭輔導改善,是否需要藥物會與家長和孩子共同討論決定。